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www.mishuzj.com党建引领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化管理水平(一)近年来,安定区针对易地搬迁安置点管理难、服务难的问题,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围绕组织建设、便民服务、产业发展开展工作,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让搬迁点党员“安家”、群众“乐家”“发家”,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组织建到“家门口”,让党员“安家”。坚持“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综合考虑搬迁点规模、人员构成、产业发展、党员人数等实际情况,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在规模较大安置点探索设立党支部,推行安置点社区化管理,其他安置点则根据党员产业发展意愿,吸纳到搬迁点及周边产业型党组织,发展致富产业,让搬迁党员重新“安家”。同时,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实效,以优化服务、更好的满足党员群众需求为立足点,最大限度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和服务群众活动,常态化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党员示范户”评选挂牌等活动,引导党员亮身份、做表率。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www.mishuzj.com服务送到“家门口”,让群众“乐家”。把“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作为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化管理的有效手段,针对集中安置点群众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村,政策服务落实难、矛盾纠纷多发等问题,各安置点党支部组织支委委员、设岗定责党员、离任村干部组成“服务队”,通过加强民事代办、志愿服务、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处等,经常性深入搬迁群众家中开展工作,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需,能解决的当面解决,解决不了的如实登记、集思广益商议解决,切实做实为民服务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类暖心服务。同时,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搬迁点环境卫生清理整治,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让群众感受家的温暖。产业引到“家门口”,让群众“发家”。党支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搬迁点周边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采取“党支部+新型经营主体+搬迁群众”模式,由党支部牵头,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大力推行“双进双促”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种薯繁育、饲草加工、牛羊养殖、花卉育苗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建设产业园、就业园、托管园“三园一体”扶贫产业园,扶贫车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www.mishuzj.com有效带动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租赁产业设施供搬迁群众发展、订单种植收购、技能培训等方式,构建与搬迁群众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促进增收致富。党建引领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化管理水平(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十三五”期间,铜仁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搬迁贫困群众29.36万人,其中跨区县搬迁12.55万人,占贵州省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54%。安置点社区的有效治理是高质量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收官战、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为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www.mishuzj.com迁社区治理,铜仁市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切实把安置点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保障了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一、健全组织体系,配强干部队伍,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四级组织链条,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全市144个安置点新成立党组织101个,其中党(工)委9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85个,其余纳入所属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实现安置点党的组织全覆盖。安置点由下派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44名、选任党组织书记80名、党组织班子成员461人。积极从优秀搬迁群众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从党员中选任各类组织负责人强化党的领导。开展党组织争创先进、党员争当先锋“双争”活动,并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全员培训,着力提升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同时,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党建带工建带妇建带团建,各安置点同步建立工青妇组织,选配专职人员和志愿者共1151人,实现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等全覆盖,拓展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水平。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www.mishuzj.com二、强化感恩教育,抓好文明创建,提升社区党组织思想引领力。在安置点建设感恩记忆馆,通过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展示迁出地生产生活设施实物等方式,引导群众增强感恩情怀、奋进之志。各安置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新市民教育、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系列活动,以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文明素养。组织开展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艺及体育活动,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建设安置点“追梦书屋”144个,引导搬迁群众提升文化素养。建立了“用文明换积分、用积分换商品”的春晖爱心超市,积极引导群众维护社区环境。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室,为搬迁群众提供情绪疏导、心理辅导等服务,引导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成立社区文艺志愿队,以“最美五月天”“六月别样红”“七月心连心”“八月桂花香”等联合服务行动为载体,激发群众以良好精神风貌携手共建幸福家园、共迎美好明天。目前,全市安置点共开展文艺演出1005场次、公益电影放映768场次、政策理论宣讲910场次、先进典型宣讲403场次、传统节日文体活动233次、最美家庭评选活动145次。三、构筑服务平台,做强集体经济,提升社区党组织群众组织力。全市共整合资金8800余万元,在安置点成立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www.mishuzj.com124个标准化规范化的“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统一建立有组织机构、有办公场地、有工程计划、有工作制度、有经费保障的“五有”联合服务阵地。同时,建立“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打造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服务党群之家。实施“红色物业工程”,在物业公司建立党支部,实行物业党支部书记进社区党总支交叉任职,构建了“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四位一体”社区物业管理“铜仁样板”。大力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成立由社区党组织班子担任管理层的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充分盘活安置点门面、商铺等资源,以及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基地、邻里互助超市等集体经济,极大拓展了社区收入来源,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凝聚了强大发展合力。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有集体经济组织82个,集体经济积累达632万元。同时,搭建搬迁群众和企业的工作平台,有序组织劳务输出,让搬迁群众就业更充分。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540场次、招聘活动389场次,争取工青妇贷款和创业基金2902.48万元,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四、汇聚各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党组织社会号召力。依法组建社区居民理事会、调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组织工青妇、司法、公安等部门开办法律讲堂,组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www.mishuzj.com织社区党员、“五老”开办道德讲堂,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效融合格局。按照“党委领导、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市级探索建立了“1+3+X”机制(即“党委领导+工青妇主体+其他所有组织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参与”),各区县和安置点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把“X”包含的其他组织具体化,实现“1”“3”“X”的有机融合,推动各职能部门优势资源下沉安置点,扩展工作覆盖面,形成常态联合服务机制。用好用活“功劳簿”制度,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了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向安置点投入资金项目物力支持,目前全市安置点“功劳簿”共记录功劳事项1773项,形成了全社会大力支持搬迁安置社区建设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的良好氛围。(石昌勇)党建引领提升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化管理水平(三)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www.mishuzj.com镇远芽溪易地搬迁安置点位于涌溪乡芽溪新城社区,离镇远县城7公里,距镇远南站高速路口4公里,已入住搬迁对象269户1285人。近年来,涌溪乡坚持把易地搬迁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强化党建引领,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既能住上好房子,更能过上好日子,全面提升易地搬迁社区治理。选优配强社区“领头雁”。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出现的干部“选人难”问题,涌溪乡打破“本地干部本地选”的传统观念,探索实施干部跨村任职,芽溪村委会副主任杨胜跨村任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让党员干部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有力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五个体系”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安、能致富,涌溪乡重点聚焦易地搬迁群众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配套设施,建设了党员之家、便民服务中心、中老年活动健身广场、“4点半课堂”、“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等功能场所,开设了各类服务窗口,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www.mishuzj.com积极探索创新后续服务工作,让群众宜安居,近就业。涌溪乡结合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开办“订单式”培训班,让群众学习刺绣、家政、美容等实用技能。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大型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办“扶贫车间”,开设公益性岗位,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目前,全乡已带动36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户均增收116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