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在 xx 县 2025 年新入职教师培训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站在这里与各位前辈和新同事们交流学习。说实话,接到发言任务时,我的内心是十分忐忑的。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育人智慧,我都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远谈不上有多少“成绩”可言。今天,我不想汇报工作,只想以一个晚辈的谦逊姿态,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参加完今年七月份县教育局组织的新入职教师培训后,内心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与反思。那次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对我思想的冲击,却如春雷破晓,至今依然回响在耳边。培训前,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多少有些理想化,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我曾以为,教师的成长,在于某一次公开课的一鸣惊人,在于某一篇论文的发表,在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高光时刻”。而对于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些“教学常规”,我内心深— 1 —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处,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是某种束缚创造力的“枷锁”。然而,培训中一位老师的一句话,像一束强光,瞬间穿透了我思想的迷雾。他说:“专业成长不是一场华丽的烟火秀,而是日复一日地深耕脚下这片名为‘常规’的土地。”就是这句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被我视为平常甚至是枯燥的日常工作。今天,我再次回味那些培训内容,那些关于“常规”与“成长”的联结,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慢慢扎根、发芽。我渐渐懂得,我们日日面对的教学常规,并非专业成长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正是我们专业成长最坚实、最肥沃的“土壤”。我们愿意在这方土壤里下多少功夫,我们专业成长的大树,就能扎下多深的根。一、观念的破冰:从“任务清单”到“成长阶梯”在座的各位新同事,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曾经的我一样,每天上班,脑子里都有一张无形的“任务清单”:今天要备完两节课的教案,要上好四节课,要批改完昨天留的 50 本作业,还要处理班级的几件偶发事件……我们像一个勤劳的工匠,一项项地在清单上打勾,完成一项,松一口气。日子久了,工作仿佛成了一种惯性驱动的重复劳动,激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被慢— 2 —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慢消磨,我们离那个“优秀的自己”好像越来越远。过去,我就是这样的状态。我总认为,教学常规就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反思这几个孤立的环节,它们是流程,是规定,是保证教学不出错的底线。培训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才恍然大悟,优质的教学常规,从来都不是机械地执行流程,而是一项融入了教育理念、学情分析、创新思考与人文关怀的系统性工程。它不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天花板”,而是我们拾级而上、不断攀登的“阶梯”。比如备课,过去我更多的是在做“知识的搬运工”。我把教参上的知识点、案例、练习题,工工整整地誊写到我的教案本上,感觉满满当当,心里就踏实了。可一到课堂上,常常被学生的某个“突发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或者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培训中提到的“三维备得法”——拆解教材的“逻辑链”、摸清学生的“认知底”、搭建活动的“成长支架”,给了我醍醐灌顶般的启发。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备课,不是去预设“我要讲什么”,而是去探究“学生需要学什么”以及“他们如何才能学得会”。备课的起点,不应该是打开教参,而应该是深入到学生最近的作业本里、最近的课堂问答里,去寻找他们知识的断点、思维的堵点。— 3 —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同样,对于作业的批改,我过去也只是扮演一个“对错的审判官”,用红笔画上对勾和叉,打上一个分数,工作便宣告结束。现在我才理解,每一次作业批改,都是一次与学生进行无声的深度对话,是一次宝贵的“学习诊断”。红叉的背后,究竟是计算失误,是概念混淆,还是审题不清?这些信息,远比一个冰冷的分数重要得多。它不仅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晴雨表”,更是我们下一阶段教学调整的“导航仪”。当我对“教学常规”的理解,从“不得不做的任务清单”,转...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