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副县长在2025年度秋冬季秸秆禁烧管控工作培训部署会议上的讲话.docx

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县副县长在 2025 年度秋冬季秸秆禁烧管控工作培训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刚才,我们对《X 省 2025 年秋冬季秸秆禁烧管控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培训,并就抓好我县今秋明春的秸秆禁烧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下面,我围绕如何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讲三点意见。一、认清形势,以最高站位扛起政治责任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达成,关系到全县高质量发展大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项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必须完成好的“硬指标”;不是时紧时松的“一阵风”,而是需要常抓不懈的“持久战”。这就好比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一)要胸怀大局,看清“势”。当前,从中央到省、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考核问责的严厉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秸秆露天焚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据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在焚烧高峰期,可导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致区域 PM2.5 浓度显著上升,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抓好秸秆禁烧就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就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切实举措。这要求我们必须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把这项工作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要正视问题,找准“点”。虽然近年来我县秸秆禁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比如,部分乡镇的网格化监管还存在盲区,一些偏远地块成了监管的“死角”;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疏”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导致“堵”的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心存侥幸、试探观望的心理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逐个击破。就像木桶理论,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了整体的容量,我们必须全力补齐这些短板。(三)要压实担子,牵住“头”。秸秆禁烧工作千头万绪,但最核心的就是责任落实。必须明确各级“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将责任层层分解,确保每个地块有人管、有人抓,不空段、不空岗,切实将监管责任覆盖到户、细化到田、责任到人。要坚决摒弃“上紧下松”的现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让压力传导直达“神经末梢”。责任明确了,就像船有了舵,前进的方向才不会偏。(四)要保持警觉,绷紧“弦”。秋冬季气象条件往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之春耕前的集中整地期,焚烧风险较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压态势,严防死守。要严格按照省、市禁烧指挥部办公室的要求,科学分析风向及气候条件,严格计划烧除的审批和监管,严密组织实施,确保万无一失。思想上麻痹一分,行动上可能就会松懈十分,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像守护自己的家园一样,守护好集贤的蓝天白云。二、精准发力,以最硬举措构筑防控体系目标明确之后,方法路径至关重要。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不能靠“单打一”,必须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策略,打好组合拳,构筑起一道“不愿烧、不能烧、不用烧”的铜墙铁壁。这好比中医治病,既要祛邪,也要扶正,才能根除病患。(一)要筑牢“人防+技防”的监管线。监管是禁烧工作的前端抓手。首先要织密人防网络,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配强巡查力量,坚持日查夜查、明查暗访相结合,尤其要加强山边、村边、林边、重点企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业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巡查执法力度。其次要提升技防水平,充分运用无人机巡查、高空瞭望、卫星遥感等现代化监控手段,实现“空中+地面”立体监控,让违规焚烧行为无处藏身。比如,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利用无人机进行常态化巡航,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时间处置,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就如同给我们的监管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二)要拓宽“转化+利用”的疏导渠。“堵”终究是治标,“疏”才是治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参与评论可获取积分奖励  
材料大师姐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材料代笔、论文期刊请加微信sjgw98咨询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
客服微信
  •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