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关于生态保护的研讨发言.docx

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关于生态保护的研讨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再次为我们指明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航向。作为一名乡镇*委书记,身处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感到使命在肩的万钧之重,也对未来的工作路径有了更深的思索。下面,结合我们 xx 镇的实际,我谈几点不成熟的学习体会,说是研讨,更是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一次思想汇报,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从“发展与保护的必答题”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之问***在讲话中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不再是“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必答题。回望我们 xx 镇走过的路,坦白说,我们曾经也陷入过简单的思维定式。看到一些项目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就容易在环保准入上有所松动;面对群众增收的迫切愿望,就容易在发展方式上选择“短平快”的路径。这些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下大力气整治污染,全镇的生态环境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截至去年底,我们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58%,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也提升到了 98.66%。然而,学习了***的讲话,我反复问自己: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真的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答好这道时代考题了吗?我们的“高水平保护”是否真正催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的绿水青山,是否真正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金山银山?答案恐怕不容乐观。我们的林下经济产值虽然突破了 xx 亿元,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种养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群众的增收效益还不够稳固。我们守着 xx 景区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但“门票经济”的思维惯性还在,如何将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我们的探索还远远不够。***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警醒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把生态环境保护看作是发展的成本或束缚,而必须将其视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必须完成一次思想上的“自我革命”,从“项目为王”的惯性思维,转向“生态为基”的系统思维;从被动应对环保督察,转向主动谋划绿色发展。这不仅是认识论的飞跃,更是方法论的重塑。二、从“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中,反思“头痛医头”的治理之困讲话中关于“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过去,我们的工作常常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境,环保抓环保的,农业抓农业的,文旅抓文旅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政策效应层层递减。比如,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对河道进行清淤和治理,但上游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治,河道治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如同一个木桶,决定其容量的,永远是那块最短的板。***强调要“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这为我们破解治理难题开出了良方。生态环境问题,根子在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表现在水里、土里、空气里,但治理的功夫却在岸上、在源头、在每一个环节。对照这些要求,我反思我们的工作,确实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比如,我们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建了垃圾转运站,配了保洁员,但前端的宣传引导、村民习惯养成没有跟上,导致“前端随手扔、后端分类难”;我们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5000 亩,但后续的管护机制、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没有同步建立,导致“一年青、二年黄、三年不见样”的情况偶有发生。这让我想到在其他地区学习到的先进经验,比如有的地方推行“生态管家”模式,将一个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打包,进行一体化、专业化的管护和运营;又比如一些先进村庄,将生态保护写进村规民民约,形成了“人人都是监督员,户户都是保洁员”的内生动力。这些案例给我的启示是,协同治理不仅是部门间的联动,更是从政府到市场、再到社会的全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

参与评论可获取积分奖励  
材料大师姐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材料代笔、论文期刊请加微信sjgw98咨询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
客服微信
  •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