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在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个座谈会,既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场“诸葛亮会”,更是一次“加油鼓劲会”。最近这段时间,我用了 3 个半天时间,走了全镇 12 个社区,实地看了“银龄互助站”“小太阳托管班”“乡贤评理堂”等 8 个社会组织服务点,和 20 多位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代表聊了家常。刚才,又听了 7 家社会组织的交流发言,说实话,我既感动又振奋——感动的是大家扎根基层的情怀,振奋的是基层治理正涌动着越来越鲜活的“群众力量”。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回望来时路,看看我们一起走过的“温暖足迹”;二是把准当下脉,理清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破题关键”;三是锚定新征程,凝聚起共建共享的“最大公约数”。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 1 —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群众自己的力量”******说过:“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们镇的社区从原来的 3 个扩展到 12 个,常住人口突破 8 万,其中60 岁以上老人占 21%,18 岁以下儿童占 17%,“一老一小”服务、邻里矛盾调解、特殊群体关爱等需求像潮水一样涌来。单靠社区“两委”7-9 名干部,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中有退休教师牵头的“四点半课堂”,有宝妈群体组成的“亲子志愿服务队”,有乡贤老板资助的“社区公益基金”,还有非遗传承人创办的“传统手工艺工坊”。这些“草根组织”,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填补了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他们的服务,是“敲得开家门”的温度。去年冬天,我到光明社区调研,遇到 82 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她拉着我的手说:“小周啊,你们社区的小陆姑娘每周三都来帮我买菜,比亲孙女还贴心。”小陆是谁?她是“暖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这个由 5 名“90 后”姑娘组成的团队,专门针对社区独居老人开展“时间银行”服务——年轻人为老人买菜做饭、陪诊就医,记录下的“时间”将来可以兑换自己或家人的养老服— 2 —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务。目前,“暖夕”团队已经发展了 42 名固定志愿者,服务老人 127 位,累计时长超 3000 小时。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镇还有很多:比如“银龄互助队”的老*员们,每天轮流在小区巡逻,帮住户收衣服、提醒关燃气;“宝妈帮”组织的“旧物置换市集”,让闲置的玩具、书籍在邻里间“流动”起来,既解决了收纳难题,又增进了感情。这些服务,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融入日常”。他们的参与,是“解得了难题”的智慧。社区治理难,难在矛盾多样、诉求多元。过去,我们遇到邻里纠纷,往往是“社区干部当调解员,两边劝和”;现在,社会组织成了“生力军”。比如“乡贤评理堂”,由 15 名德高望重的老*员、老教师、老模范组成,专门处理“鸡毛蒜皮”的麻烦事。今年 6月,福兴小区两户居民因为阳台滴水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差点动手。“乡贤评理堂”的陈大爷带着团队连续 3 天上门,先听双方倒苦水,再带着他们看《民法典》相关条款,最后提议在阳台加装导水管道。问题解决后,两户人家还主动加入了“乡贤评理堂”的志愿者队伍。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镇社会组织参与调解矛盾纠纷 126 起,成功率 9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 15 个百分点。这说明,群众的问题,群众最有办法;基层— 3 —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的智慧,藏在群众中间。他们的成长,是“聚得拢人心”的纽带。社会组织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更在于激活了多少人。比如“青禾”公益组织,最初只有 3 名大学生村官,现在发展成拥有 120 名成员的团队,涵盖教师、医生、企业职员等不同群体。他们发起的“社区读书角”项目,不仅捐了 5000 多本书,还每周举办“亲子共读”“老人故事会”,让原本陌生的邻居围坐...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