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为什么你写的巡视/巡察报告总被领导说 “浮于表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每次把巡视/巡察报告交到领导手里,是不是都像等着宣判的 "考生"?明明熬了好几个通宵,把报告改了十几版,可领导大笔一挥,"还是浮于表面" 五个字就让所有努力打了水漂。你心里委屈,明明该查的都查了,该写的也都写了,怎么就成了 "表面功夫"?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把巡察报告 "浮于表面" 的病症好好剖析剖析,让你以后写报告再也不用怕领导说这话。经我分析,主要存在以下 5 个方面的共性原因:1.问题挖掘不深停在 "看得见" 的表象,漏了 "摸得着" 的根源很多时候,我们写巡察报告,就像在给问题 "拍快照",只看到了表面的样子,却没去深究背后的原因。局限于表象描述,只是把看到的现象简单罗列出来,比如看到某个部门文件管理混乱,就只写 "文件归档不及时、分类不清晰",却不去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制度上有漏洞,没有明确的文件管理规定?还是相关人员责任缺失,根本没把文件管理当回事?缺乏对制度漏洞、责任缺失等深层次矛盾的分析,就像是医生只看到病人发烧,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却不去找发烧的病因,这样的报告自然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而且,案例支撑不足也是个大问题。写报告的时候,总是习惯用一些笼统的表述,说这个地方有问题,那个地方有不足,可就是拿不出具体的数据或者典型事例来佐证。比如在说某个项目存在浪费现象时,只是说 "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却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浪费了多少资源,也没有典型的事例说明浪费是怎么发生的。没有数据和事例,报告就显得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领导看了自然觉得你没深入调查,只是在表面上打转。2.调查方法局限困在 "书面材料" 的牢笼,缺了 "实地走访" 的触角调查方法单一,过度依赖书面材料,是很多巡察人员的通病。我们总是觉得,把被巡察单位的各类文件、报表、记录看一遍,就能掌握情况了。可实际上,书面材料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甚至可能存在造假的情况。就像有的单位,为了应付巡察,提前把文件材料都整理得整整齐齐,可实际工作中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过度依赖书面材料,就像是只通过照片来了解一个人,永远看不到他真实的生活状态。实地走访、暗访抽查等立体化手段运用不足,就会让我们错过很多重要的信息。群众参与度低,更是让我们听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不到基层的真实声音。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会议室里开个座谈会,让几个干部说一说情况,却没有走到基层员工中间,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基层员工才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人,他们心里有很多真实的声音,只是没有机会说出来。如果我们不主动去收集,就永远不知道问题的真正所在,写出来的报告自然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3.专业能力短板输在 "政策把握" 的偏差,弱了 "精准诊断" 的功夫巡察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是导致报告 "浮于表面" 的重要原因之一。政策把握不准,对行业特性和廉政风险点缺乏敏锐性,就像是医生不了解病情,胡乱开药。比如在巡察某个特殊行业时,因为不了解这个行业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流程,就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廉政风险点不敏锐,就只能看到一些明显的问题,却看不到隐藏在深处的风险。问题定性模糊,用 "不够规范"" 有待加强 "等笼统表述代替精准诊断,更是让报告失去了价值。这些笼统的表述,说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真正弄清楚问题的本质和严重程度。就像医生说病人" 身体有点不舒服",却不说具体是哪里不舒服、是什么病,这样的诊断对病人来说毫无意义。巡察报告也是一样,只有精准地定性问题,才能为后续的整改提供有力的依据。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4.责任规避倾向躲着 "关键少数" 的雷区,绕了 "核心权力" 的险滩在巡察过程中,存在一些责任规避倾向,回避 "关键少数" 和核心权力监督,选择性聚焦边缘问题。这就像是警察抓小偷,只抓那些容易抓的小喽啰,却不敢碰背后的大鱼。"关键少数" 和核心权力是巡察的重点,也是问题容易出现的地方。如果我们不...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