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关于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调研与思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公共空间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群众幸福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到 2025 年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优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如何改善社区环境,如何打造高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让居民群众走进来、坐下来、还想来?为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北京市**************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校基地调研组深入北京、青岛、成都、深圳等地的社区,对这一充满温度的民生实事进行了调研,并就社区公共空间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各地社区空间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居民楼下开辟出“开心农场”,闲置的转角空间变身“睦邻客厅”,斑驳的老墙根被改造成“故事长廊”,沉睡的“夹心地”孕育出“银龄课堂”这些充满巧思的社区空间改造,为居民们带来了触手可及的幸福感。《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4)》显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预测,到 2050 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75%。从“钢筋森林”到“温情社区”,这些看似微小的空间改造,恰恰编织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福祉图景,让快速发展的城市保留住了珍贵的人情味。一、社区闲置空间如何“活”起来古建新用,唤醒社区文化基因。“谁能想到梵钟余韵化作民乐工坊,诵经殿里上起了手工课!”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区的居民刘宝贞翻看着手机相册说,“在这里茶韵工坊、生活集市、‘一米菜园’、露天音乐会等特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色活动不出社区便应有尽有”。曾经的玉光寺重帷深锁,长期闲置,隐匿于高楼林立间鲜为人知。如今,三百多年的古寺重获新生,摇身一变成为“寺锦·城市会客厅”,构建起古今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这种“古建筑+”活化模式,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搭建起群众文化共享的新平台,让文物真正“活”在百姓生活里。玉光寺的转型不仅激活了古建筑本体,更撬动了社区文化生态的深层变革。回龙观街道*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吴迪介绍,“辖区有许多超大型社区,由于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且缺少适合的空间进行社会交往,居民之间彼此疏离,对社区认同感较为缺乏。”“寺锦”作为社区公共空间新地标,以点带面辐射了周边 19.3 万居民。据调研组了解,2022 年 7 月以来,这里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531 场,居民对本土文化认知度得到极大提升。推窗见绿,重构邻里温情纽带。当暮色浸染天际,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西华街道跃进社区,栗子花、八仙花百合竹等装饰出一条蜿蜒回家路,居民总会不自觉放慢归家脚步。社区*委书记叶飞介绍,“从绿墙花卉品种选择到广场休憩长椅设置,每个细节都凝聚着 1.4 万户居民的智慧。”“妈妈快看!我的小番茄变红了!”11 岁的洪思彤小心翼翼地摘下今春第一颗果实。在社区*群服务中心旁,占地百余平方米的“童学农场”最受居民喜爱。生菜、黄瓜、萝卜等蔬菜在田垄间错落有致,这里不仅是孩子的“自然课堂”,更是邻里间增进情感的纽带。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绘社区景”,从封闭阳台到开放花园,这片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绿色空间,讲述着成都老社区焕新的温暖故事。空间叠用,激活社区服务“全时态”。撞色设计的外立面、充满活力的彩虹道、时尚的公共空间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鳞次栉比的摩天楼中,色彩斑斓的微棠社区点亮秘书之家—全网资源每日更新 www.mishuzj.com了单调的街头巷尾。图书馆、自习室、健身房、咖啡馆、食堂等空间,在社区楼里实现了功能叠加,让年轻人在步行范围内满足工作、生活、社交等多方面需求,形成了“5 分钟生活圈”。“目前社区居住着 6000 多名年轻人,平均年龄仅 25.2岁,他们日均使用公共空间超过 3 小时,满意度高达95%。”微棠社群运营专员江洁滢介绍。这种集约化设计不仅优化了空间使用效率,更催生了独特的社交生态——居民自发组建了十多个兴趣社团,从桌游到街舞,从创业沙龙到读书会,原本陌生的年轻人在这...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