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学习解读目录 CONTENTS05 五、应急保障措施06 六、预案管理流程01一、发布背景与意义02二、总则核心要点03三、组织指挥体系架构04 四、运行机制详解202501一、发布背景与意义2025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旨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01同时废止《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 2005 〕 11号) ,以适应新形势下应急管理的需求。02发布背景0102是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为全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指导,适用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主动适应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新的形势要求和实践需要,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要意义202502二、总则核心要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穿始终。秉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健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以及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工作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压实各方责任,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010203总体要求本预案适用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工作,同时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为各类突发事件应对提供统一遵循。01适用范围01自然灾害:主要涵盖水旱、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这类灾害往往由自然因素引发,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事故灾难:包括工矿商贸等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海上溢油、公共设施和设备、核事故,火灾和生态环境、网络安全、网络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事件等,多由人为因素或技术故障导致。公共卫生事件:包含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中毒,食品安全事故、药品安全事件、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健康。社会安全事件:主要有刑事案件和恐怖、群体性、民族宗教事件,金融、涉外和其他影响市场、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分类02突发事件分类分级0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4 级,其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作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社会安全事件分级另行规定,因其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专门的标准进行界定。分级突发事件分类分级020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广泛,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制定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相关支撑性文件。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应急预案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组成,不同类型预案相互配合,形成完整体系。应急预案体系202503三、组织指挥体系架构党中央、国务院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决策部署,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指定相关负责同志组织应对工作,成员包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及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等,形成高规格的决策指挥核心。01必要时,可派出工作组或者设立前方指挥部指导有关工作,确保应对工作的高效开展。02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协调指导本领域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承担相关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综合协调工作,具体职责在相关国家专项应急预案中明确。例如,公安部负责协调处置社会安全类重大突发事件;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应急管理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生态环境部负责协调处置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央网信办负责协调处理网络安全、网络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 。03国家层面指挥体制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有关规定设立由本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本地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发表评论取消回复